top of page
  • Instagram
  • Facebook
186923590_10225133279575877_2329530556649637366_n.jpg

逸夫書院

後司徙惠時代的中大規劃 文/ 陳卓喬

 

繼續港大,中大梅花間竹系列。承接東海與崇基一文,今回本想談論司徒惠的藍圖,不過筆者發覺後司徒惠時代並未有太多著墨,於是以下根據少量資訊及自身的觀察,嘗試打開八十年代中大校園規劃的討論。。

由司徒惠制定的中文大學規劃,固然為中大校園規劃定下了基礎,但中大成立五十多年來的發展卻恐怕不能只以司徒氏的粗獷建築群概括,例如其前傳便有范文照的崇基。若有看過中大烏有史精彩的短片,便會發現司七十年代之後的校園,幾乎每年也會出現新建築,若要以文字記述的話,相信它足以成為一篇碩士論文。因此筆者嘗試從建築類型分拆去看中大校園建築的脈胳,並從成員書院的發展中抽出一個未見太多討論的案例。

司徒惠1963 年的規劃中,除了大學本部外,也為後來遷入馬料水的新亞和聯合書院擬定了藍圖,並負責了單體建築的詳細設計。由於新亞聯合與本部同時規劃及興建,加上司徒惠認為成員書院的設計應體現大學作為一個整體,而非各自為政。因此不難看到三者在佈局及物料應用的相似之處,以新亞書院為例,從校巴站下車後便會見到大樓梯,拾級而上便會走到誠明館及人文館之間的主路,路的末端是圖書館,因此這段路被稱為「小百萬」。

崇基,新亞及聯合之後,第四位成員逸夫書院在1987年成立。逸夫選址在後山的西北部,在司徒氏原有的藍圖中,該區為校長、院長住宅,以及學系主樓(Faculty’s House) 的所在地,並未有提到興建新書院的打算。根據當年官方說法,第四間書院的出現並不是為了擴大收生名額,而是為了減輕另外三所書院的收生負擔。以維持書院在合理的人數比例。

 

書院基地大致分高低兩段,地勢比新亞聯合更為險要。當時大學舉行了書院設計比賽,最後由中大建築處的簡元信建築師奪得了一等獎。或許受地勢限制,簡氏主導的佈局擺脫了過往的中軸線及合院佈置,地貌決定了蜿蜒多變的建築體量,並順著山勢形成高低不一的格局。筆者在中大時的宿舍位於更偏遠的後山,因此坐校巴必先經過逸夫。筆者對逸夫的第一印象,不是在馬路口的女人腳或國楙樓(國宿),而是校巴進入迴旋處急彎後的無敵大海景,同時可見文瀾堂的頂部。由於逸夫沒有教學樓或圖書館,因此筆者甚少深入走訪逸夫,亦一直不知其餘宿舍的確實位置——直至某次找朋友影畢業照,才知道原來他們都隱藏在大海景的視線底下。

簡氏利用了山勢將建築量體收藏,同樣做法在范文照的崇基出現過,在司徙惠的設計則不太明顯。不過,相比起范,簡氏要處理的容量則龐大得多,特別是1200人的學生宿舍——第一期設計的國宿將十層Y型高廈置南,三層樓高的低座則順地勢延伸至北,後期的第二學生宿舍高座低座(二高,二低)自國宿平台延伸並往下發展,末端放置了另一座十一層Y型高廈及四層高L廈 。由於需要串連不同高度的建築物,平台及架空走廊成為了書院的另一特色。此外,書院的不少公共空間均在平台以下,筆者大學一年級的第一次高桌晚宴,便是在平台入口往下好幾層的體育館進行。迴旋處的另一端便是以學習空間為主,同時是書院學生會所在的文瀾堂。

筆者認為,逸夫書院的落成在中大規劃上有三點重要意義。首先,從逸夫書院的功能佈局上,可看到書院在大學角色的轉變。司徒惠的年代,中大仍執行「聯邦制」(Federal System) ,不過自1978年改為「單一制」(Unitary System) 後,書院系本教學及收生功能收歸大學負責,因此逸夫的規劃裡並沒有學系單位進駐書院。不過值得留意一點——文瀾堂的學習空間特別設有電腦室,技術支援室等,這反映了逸夫當時成立的目的之一,是支援成立不久的工程學院。

其次是擺脫了司徙惠六十至七十年代的策略。如早段提到,司徙惠筆下的中大本部及新亞聯合強調大學作為一個整體,除了粗獷主義建築風格外,規劃依循呈橫向的格狀佈局(Grid Layout) 亦建立了強烈的空間秩序。逸夫地勢斗峭,佈局因地制宜,加上位置偏還下自成一角,比起新亞聯合,它更切合司徙惠形容的「衛星書院格局」(satellite pattern of colleges)。Y型的十層高廈,架空連廊及垂直連接系統,更是充滿八十年代香港新市鎮及大型屋邨規劃的影子,複雜的垂直連接系統後來發展成大學獨有的公共空間類型,成為新生必讀指南之一,這點可另文再談。

最後是中大建築處的角色。從1963年中大建校到七十年代初期,建築圖則還是以司徙惠建築事所名義發出,至七十年代中期 ‘Building Office’ (中大建築處)的圖則相繼出現,相信自此中大建築處負責了不少建築設計,當時逸夫更是成為首個由校園建築處設計規劃的書院。直至2000年代末因應大學改制出現的「新五院」,規模相對縮小,因此再也未有出現如小型衛星城市般書院。新五院的設計亦多交由校外建築師進行詳細設計,據筆者了解,今天的校園發展處主要擬定設計大綱(design brief) 及擔當項目負責人(project manager) 。有關中大建築處的角色轉換,筆者在此拋磚引玉,有待同儕及其他讀者提供更多線索。

建築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