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Instagram
  • Facebook
193334927_10225250163497902_4327683686803029950_n.jpg

自立門戶的年代—中大建築處的代表作

後司徙惠時代的中大規劃 之二 文/陳卓喬

 

建築師

上文從逸夫書院的案例認識到簡元信及中大建築處後,今天我們在中大校園繼續尋找建築處的「築跡」。

百萬大道樸實無華的人文風景,貝聿銘與司徙惠無疑應記一功,但百萬大道在中大第二個十年(1973-1983) 的發展時期,仍然能保持寬敞的視線及統一的清水混凝土格局,大學建築處(現校園發展處)的角色也功不可沒。除了協調規劃,我們發現,大學建築處在那個年頭更自家設計了不少建築。踏入七十年代,司徙惠在1963藍圖中定下的邵逸夫堂,大學體育館等大學重要公共場所在本部相繼落成,處這段期間不少單體建築設計都是由中大建築處負責。我們最近零碎地找到不同相關時期的案例,散落在本園校園的角落,一時間應由何說起?—最後我們決定由一個檸檬批展開話題。

吃過Med Can 檸檬批嗎?Med Can 所在地,正是今回我們討論的李卓敏醫學大樓(Basic Medical Sciences Building, BMSB)。時任兩局議員、中大校董簡悅強在大樓奠基禮致辭時提到,醫學大樓除了標誌著大學發展迅速以及香港第二間醫學院成立,同時亦肯定了離別在即的創校校長李卓敏任內之貢獻,醫學大樓亦因此以他為名。(更多奠基禮的珍貴圖片可參看 中大百寶箱 CUHK Trove )醫學大樓由命名到誕生的過程見證了幾個里程碑,其歷史意義不言而喻,1978年大學校刊,正是以醫學大樓的透視圖為封面。從建築角度出發 ,我們認為它在中大建築歷史上亦佔有重要角色。

194360948_10225250172298122_3046332425614563879_n.jpg

醫學大樓選址本部,此時的本部已大致成形。的醫學院位於百萬大道的最東端,雖然大樓連地庫高達十層,但從百萬大道看過去,醫學大樓並不顯眼,全因它躲在科學館(煲底)背後,保持了百萬大道的地境。要到醫學大樓,通常會先穿過煲底範圍,從大樓西邊進入。另一條通道則在大樓北面,亦可視為大樓正門。從樓梯拾級而上,抬頭看到的是清晰的外圍拱廊結構。筆者認為這部分是醫學大樓最標誌性的建築特色。建築師把地面層架空,至於室內空間的間牆都褪到拱廊之後,部分陽台及入口樓梯從拱廊突出。對流風從拱廊間穿過架空層,使該處的有蓋空間格外通爽。架空層樓頂展現了窩夫格紋天花(waffle ceiling),加上大堂內飾面仍然沿用了深色木質材料,種種細節都充滿著八十年代初從簡約務實中見線條美學的味道。

從以上可見,醫學大樓的細節處理反映了建築師十分重視行人在入口街道視覺的體驗。整體而言,大樓仍然帶有強烈的筆直線條及重量,但往往在行人路經的地方,建築師便以豐富的線條形塑不同的建築語言。例如,曲線元素除了在拱廊出現,亦可在連接科學館的天台入口找到——無獨有偶,相似的語言在五旬節會樓高低座(五高五低)的天橋入口亦出現過。這種行人視角上豐富的線條運用貫穿了幾座七十年代的建築處作品,是在芸芸融入地境的清水混凝土建築中,最能反映建築處作品的特色之一。

194221881_10225250163697907_140855283904340660_n.jpg

此外,七十年代中的這段時間,多層建築相繼出現在中大,如何處理立面成為一大課題,這點可從大學建築的幾個作品中多樣的立面處理手法可見一斑。以醫學大樓而言,大樓的垂直關係予筆者「頭重腳輕」的感覺。長立面分「縱、橫、縱」三段處理:地面以下的拱廊架空結構,使大樓從地面行人視覺上更為通透;一至四樓主要為小型實驗室及教授房間,此段立面由細小,微褪的窗戶(Punched window)呈橫排列;頂部五六樓兩層為動物存放處,冷房及夜間當值房,窗戶開口亦因此較少。從1978年的透視圖可見,該處原為通孔磚(hollow concrete blocks),後來改成梅花間竹排列的混凝土飾面與小方窗,不過通孔磚仍可在Med Can旁的樓梯立面看到。除醫學大樓外,在其之前建成的五高五低,後來的邵逸夫夫人堂等(Lady Shaw Building) ,同樣展示了多樣的立面處理,稍後我們會另文與大家逐一討論。

若乘坐校巴上山的話,到達本部前必先經過的一段大急彎。大家往後路經該處時,除了坐穩及捉緊扶手,也可探頭看看醫學大樓的拱廊結構如何著陸在斜坡上。在Med Can 外等兩餸飯,又或者食檸檬批的時候,也不妨在有地面的拱廊走一趟,乘著涼風感受八十年代初,中大建築處的現代美學。

193876119_10225250172658131_3113181070915787506_n.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