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學初代建築學總論
在地建築論的引證 文/袁偉然
香港早期現代建築經歷了頗長的摸索階段。從戰時四十年代開始, 建築設計便出現了一段停滯的真空期, 以至戰後初期, 很多設計仍然承襲自三十年代的流行樣式 ,當中不少是由在港外藉建築師以及國內南來的建築師負責主導的住宅、工廠和學校設計。到五十年代初, 建築逐漸出現一種破格調,慢慢地步入以標準化和科學化下為目標的現代主義進程。有趣的是, 這段時期的建築, 在標準的工整設計中掺和着人手鋪砌的飾面處理,流露天然材質之餘,也是對周邊自然環境的配合,絕對稱得上是改朝換代的一種過渡風氣。
布朗教授 R.G.B.(Raymond Gordon Brown)就是在這個轉變中的洪溝引領香港建築開源走向現代主義的擺渡人, 透過培育一班本地學生建立一套屬於香港摩登建築的新語言, 並以自己的作品實驗過渡的進程。 1950年, 香港大學正式舉辦建築課程, 並於翌年成立建築學院, 邀請布朗同時擔任其首任院長及主任, 並在七年任期內見證三屆畢業生, 當中包括港產殿堂級建築師王澤生 (‘55)、李景勳 (‘56) 及 林清和 (‘57)等 。
來自南非,在英期間於建築聯盟學院擔任校長 - 這位外藉主任, 與英國MARS Group 和以Le Corbusier 和Sigfried Giedion 為首的CIAM (現代建築國際會議)關係密切, 其國際化的背景令本地學生與世界的設計規條接軌, 加強學系的認受性之餘 ,間接令此後三十年的香港建築能夠在東南亞如星馬以及馬尼拉等地區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熱帶建築學理論
在50年代初期,剛抵港的布朗對位處亞熱帶地區的香港潮濕氣侯並不習慣, 遂在1951年的建築期刊上發表有關缺乏控制熱帶氣溫和濕度的建築問題。在布朗與一眾建築師的催促下, 尚有帝國體系色彩的英建築界逐漸意識建築師缺乏對熱帶氣候的了解, 令殖民地區及自治領出現通風和衛生問題, 這樣便加速熱帶建築學理論的誕生。1954年, 在倫敦衛生與熱帶學院的協助下, 與布朗同屬MARS Group的Maxwell Fry 便於建築聯盟學院成立了一個熱帶建築部門(Department of Tropical Architecture), 專門研究牆身飾面如何令建築變成懂得呼吸的樓房, 其中就讀會員便是甘洺建築師事務所合夥人郭敦禮。(敦畢業後隨即返回事務所,並於1959年興建了邵氏片場-為本港典型的熱帶建築的例子之一,可惜將在今年完成拆卸)。這時期的香港現代建築除了強調當地氣候的應對策略, 在上世紀中期的自決浪潮下亦隱含建築的本地性和地區的獨特性, 現今看來是一套極具研究價值的本土建築。
布朗把這些理念帶到學系的課程, 並極力抽離時髦的國際現代主義,反而讓首批生長於斯的香港建築學生多探討地區風俗特質以及獨特性, 研究在地建築使用的材質,作為修正現代主義公式化的方法,體會所屬地區的傳統和人文關係。
在地建築論的啟蒙
建築學是一門應用和理論兼備的科目,故此提倡學生參與戶外考察, 透過校外的社區連結加強師生合作,此舉布朗仿效了 CIAM Summer School的模式 ,在常規課程以外, 於大嶼山以Country School 的形式設立學系分部, 記錄香港戰後遺跡以及傳統廟宇, 上山下水,目標為完善學系課程, 逐漸累積一套「在地建築論」。觀看國際潮流, CIAM這個短期訓練學校原意鼓勵國際間在職建築師能多參與教學,令青黃不接的業界重新與教育事業結連,培育接班人。課程推動了地區之間的交流, 成員開始走訪世界各地, 輸出系統化和格式化的現代建設和都市規劃,可惜自上而下的急速規劃容易出現沙石, 令很多地方得不到完善的規劃。布朗由此不完全認同CIAM其拓展價值, 並反其道而行關注自身地區, 修正了這個教育概念。
這位被學生戲稱「光頭鬼佬」的初代建築教授, 無論在個人魅力和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然而這股風潮亦需要後繼有人,在他麾下的第一屆畢業生就是承繼了他的領導力, 畢業後迅速在本港及外地發光發熱。此後的文章將會繼續探討幾個布朗規劃的校園建築群、港大建築學生在英屬地區的影響力及布朗為學系爭取英國皇家建築學會認證的艱辛故事...
#布朗教授 #MARS
建築師
香港大學初代建築學總論
在地建築論的引證 文/袁偉然
香港早期現代建築經歷了頗長的摸索階段。從戰時四十年代開始, 建築設計便出現了一段停滯的真空期, 以至戰後初期, 很多設計仍然承襲自三十年代的流行樣式 ,當中不少是由在港外藉建築師以及國內南來的建築師負責主導的住宅、工廠和學校設計。到五十年代初, 建築逐漸出現一種破格調,慢慢地步入以標準化和科學化下為目標的現代主義進程。有趣的是, 這段時期的建築, 在標準的工整設計中掺和着人手鋪砌的飾面處理,流露天然材質之餘,也是對周邊自然環境的配合,絕對稱得上是改朝換代的一種過渡風氣。
布朗教授 R.G.B.(Raymond Gordon Brown)就是在這個轉變中的洪溝引領香港建築開源走向現代主義的擺渡人, 透過培育一班本地學生建立一套屬於香港摩登建築的新語言, 並以自己的作品實驗過渡的進程。 1950年, 香港大學正式舉辦建築課程, 並於翌年成立建築學院, 邀請布朗同時擔任其首任院長及主任, 並在七年任期內見證三屆畢業生, 當中包括港產殿堂級建築師王澤生 (‘55)、李景勳 (‘56) 及 林清和 (‘57)等 。
來自南非,在英期間於建築聯盟學院擔任校長 - 這位外藉主任, 與英國MARS Group 和以Le Corbusier 和Sigfried Giedion 為首的CIAM (現代建築國際會議)關係密切, 其國際化的背景令本地學生與世界的設計規條接軌, 加強學系的認受性之餘 ,間接令此後三十年的香港建築能夠在東南亞如星馬以及馬尼拉等地區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熱帶建築學理論
在50年代初期,剛抵港的布朗對位處亞熱帶地區的香港潮濕氣侯並不習慣, 遂在1951年的建築期刊上發表有關缺乏控制熱帶氣溫和濕度的建築問題。在布朗與一眾建築師的催促下, 尚有帝國體系色彩的英建築界逐漸意識建築師缺乏對熱帶氣候的了解, 令殖民地區及自治領出現通風和衛生問題, 這樣便加速熱帶建築學理論的誕生。1954年, 在倫敦衛生與熱帶學院的協助下, 與布朗同屬MARS Group的Maxwell Fry 便於建築聯盟學院成立了一個熱帶建築部門(Department of Tropical Architecture), 專門研究牆身飾面如何令建築變成懂得呼吸的樓房, 其中就讀會員便是甘洺建築師事務所合夥人郭敦禮。(敦畢業後隨即返回事務所,並於1959年興建了邵氏片場-為本港典型的熱帶建築的例子之一,可惜將在今年完成拆卸)。這時期的香港現代建築除了強調當地氣候的應對策略, 在上世紀中期的自決浪潮下亦隱含建築的本地性和地區的獨特性, 現今看來是一套極具研究價值的本土建築。
布朗把這些理念帶到學系的課程, 並極力抽離時髦的國際現代主義,反而讓首批生長於斯的香港建築學生多探討地區風俗特質以及獨特性, 研究在地建築使用的材質,作為修正現代主義公式化的方法,體會所屬地區的傳統和人文關係。
在地建築論的啟蒙
建築學是一門應用和理論兼備的科目,故此提倡學生參與戶外考察, 透過校外的社區連結加強師生合作,此舉布朗仿效了 CIAM Summer School的模式 ,在常規課程以外, 於大嶼山以Country School 的形式設立學系分部, 記錄香港戰後遺跡以及傳統廟宇, 上山下水,目標為完善學系課程, 逐漸累積一套「在地建築論」。觀看國際潮流, CIAM這個短期訓練學校原意鼓勵國際間在職建築師能多參與教學,令青黃不接的業界重新與教育事業結連,培育接班人。課程推動了地區之間的交流, 成員開始走訪世界各地, 輸出系統化和格式化的現代建設和都市規劃,可惜自上而下的急速規劃容易出現沙石, 令很多地方得不到完善的規劃。布朗由此不完全認同CIAM其拓展價值, 並反其道而行關注自身地區, 修正了這個教育概念。
這位被學生戲稱「光頭鬼佬」的初代建築教授, 無論在個人魅力和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然而這股風潮亦需要後繼有人,在他麾下的第一屆畢業生就是承繼了他的領導力, 畢業後迅速在本港及外地發光發熱。此後的文章將會繼續探討幾個布朗規劃的校園建築群、港大建築學生在英屬地區的影響力及布朗為學系爭取英國皇家建築學會認證的艱辛故事...
#布朗教授 #MARS
建築師
建築師
Filing
Archives &
Architectural
Research

建築師
上文從逸夫書院的案例認識到簡元信及中大建築處後,今天我們在中大校園繼續尋找建築處的「築跡」。
百萬大道樸實無華的人文風景,貝聿銘與司徙惠無疑應記一功,但百萬大道在中大第二個十年(1973-1983) 的發展時期,仍然能保持寬敞的視線及統一的清水混凝土格局,大學建築處(現校園發展處)的角色也功不可沒。除了協調規劃,我們發現,大學建築處在那個年頭更自家設計了不少建築。踏入七十年代,司徙惠在1963藍圖中定下的邵逸夫堂,大學體育館等大學重要公共場所在本部相繼落成,處這段期間不少單體建築設計都是由中大建築處負責。我們最近零碎地找到不同相關時期的案例,散落在本園校園的角落,一時間應由何說起?—最後我們決定由一個檸檬批展開話題。
吃過Med Can 檸檬批嗎?Med Can 所在地,正是今回我們討論的李卓敏醫學大樓(Basic Medical Sciences Building, BMSB)。時任兩局議員、中大校董簡悅強在大樓奠基禮致辭時提到,醫學大樓除了標誌著大學發展迅速以及香港第二間醫學院成立,同時亦肯定了離別在即的創校校長李卓敏任內之貢獻,醫學大樓亦因此以他為名。(更多奠基禮的珍貴圖片可參看 中大百寶箱 CUHK Trove )醫學大樓由命名到誕生的過程見證了幾個里程碑,其歷史意義不言而喻,1978年大學校刊,正是以醫學大樓的透視圖為封面。從建築角度出發 ,我們認為它在中大建築歷史上亦佔有重要角色。

醫學大樓選址本部,此時的本部已大致成形。的醫學院位於百萬大道的最東端,雖然大樓連地庫高達十層,但從百萬大道看過去,醫學大樓並不顯眼,全因它躲在科學館(煲底)背後,保持了百萬大道的地境。要到醫學大樓,通常會先穿過煲底範圍,從大樓西邊進入。另一條通道則在大樓北面,亦可視為大樓正門。從樓梯拾級而上,抬頭看到的是清晰的外圍拱廊結構。筆者認為這部分是醫學大樓最標誌性的建築特色。建築師把地面層架空,至於室內空間的間牆都褪到拱廊之後,部分陽台及入口樓梯從拱廊突出。對流風從拱廊間穿過架空層,使該處的有蓋空間格外通爽。架空層樓頂展現了窩夫格紋天花(waffle ceiling),加上大堂內飾面仍然沿用了深色木質材料,種種細節都充滿著八十年代初從簡約務實中見線條美學的味道。
從以上可見,醫學大樓的細節處理反映了建築師十分重視行人在入口街道視覺的體驗。整體而言,大樓仍然帶有強烈的筆直線條及重量,但往往在行人路經的地方,建築師便以豐富的線條形塑不同的建築語言。例如,曲線元素除了在拱廊出現,亦可在連接科學館的天台入口找到——無獨有偶,相似的語言在五旬節會樓高低座(五高五低)的天橋入口亦出現過。這種行人視角上豐富的線條運用貫穿了幾座七十年代的建築處作品,是在芸芸融入地境的清水混凝土建築中,最能反映建築處作品的特色之一。

此外,七十年代中的這段時間,多層建築相繼出現在中大,如何處理立面成為一大課題,這點可從大學建築的幾個作品中多樣的立面處理手法可見一斑。以醫學大樓而言,大樓的垂直關係予筆者「頭重腳輕」的感覺。長立面分「縱、橫、縱」三段處理:地面以下的拱廊架空結構,使大樓從地面行人視覺上更為通透;一至四樓主要為小型實驗室及教授房間,此段立面由細小,微褪的窗戶(Punched window)呈橫排列;頂部五六樓兩層為動物存放處,冷房及夜間當值房,窗戶開口亦因此較少。從1978年的透視圖可見,該處原為通孔磚(hollow concrete blocks),後來改成梅花間竹排列的混凝土飾面與小方窗,不過通孔磚仍可在Med Can旁的樓梯立面看到。除醫學大樓外,在其之前建成的五高五低,後來的邵逸夫夫人堂等(Lady Shaw Building) ,同樣展示了多樣的立面處理,稍後我們會另文與大家逐一討論。
若乘坐校巴上山的話,到達本部前必先經過的一段大急彎。大家往後路經該處時,除了坐穩及捉緊扶手,也可探頭看看醫學大樓的拱廊結構如何著陸在斜坡上。在Med Can 外等兩餸飯,又或者食檸檬批的時候,也不妨在有地面的拱廊走一趟,乘著涼風感受八十年代初,中大建築處的現代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