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學初代建築學總論
在地建築論的引證 文/袁偉然
香港早期現代建築經歷了頗長的摸索階段。從戰時四十年代開始, 建築設計便出現了一段停滯的真空期, 以至戰後初期, 很多設計仍然承襲自三十年代的流行樣式 ,當中不少是由在港外藉建築師以及國內南來的建築師負責主導的住宅、工廠和學校設計。到五十年代初, 建築逐漸出現一種破格調,慢慢地步入以標準化和科學化下為目標的現代主義進程。有趣的是, 這段時期的建築, 在標準的工整設計中掺和着人手鋪砌的飾面處理,流露天然材質之餘,也是對周邊自然環境的配合,絕對稱得上是改朝換代的一種過渡風氣。
布朗教授 R.G.B.(Raymond Gordon Brown)就是在這個轉變中的洪溝引領香港建築開源走向現代主義的擺渡人, 透過培育一班本地學生建立一套屬於香港摩登建築的新語言, 並以自己的作品實驗過渡的進程。 1950年, 香港大學正式舉辦建築課程, 並於翌年成立建築學院, 邀請布朗同時擔任其首任院長及主任, 並在七年任期內見證三屆畢業生, 當中包括港產殿堂級建築師王澤生 (‘55)、李景勳 (‘56) 及 林清和 (‘57)等 。
來自南非,在英期間於建築聯盟學院擔任校長 - 這位外藉主任, 與英國MARS Group 和以Le Corbusier 和Sigfried Giedion 為首的CIAM (現代建築國際會議)關係密切, 其國際化的背景令本地學生與世界的設計規條接軌, 加強學系的認受性之餘 ,間接令此後三十年的香港建築能夠在東南亞如星馬以及馬尼拉等地區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熱帶建築學理論
在50年代初期,剛抵港的布朗對位處亞熱帶地區的香港潮濕氣侯並不習慣, 遂在1951年的建築期刊上發表有關缺乏控制熱帶氣溫和濕度的建築問題。在布朗與一眾建築師的催促下, 尚有帝國體系色彩的英建築界逐漸意識建築師缺乏對熱帶氣候的了解, 令殖民地區及自治領出現通風和衛生問題, 這樣便加速熱帶建築學理論的誕生。1954年, 在倫敦衛生與熱帶學院的協助下, 與布朗同屬MARS Group的Maxwell Fry 便於建築聯盟學院成立了一個熱帶建築部門(Department of Tropical Architecture), 專門研究牆身飾面如何令建築變成懂得呼吸的樓房, 其中就讀會員便是甘洺建築師事務所合夥人郭敦禮。(敦畢業後隨即返回事務所,並於1959年興建了邵氏片場-為本港典型的熱帶建築的例子之一,可惜將在今年完成拆卸)。這時期的香港現代建築除了強調當地氣候的應對策略, 在上世紀中期的自決浪潮下亦隱含建築的本地性和地區的獨特性, 現今看來是一套極具研究價值的本土建築。
布朗把這些理念帶到學系的課程, 並極力抽離時髦的國際現代主義,反而讓首批生長於斯的香港建築學生多探討地區風俗特質以及獨特性, 研究在地建築使用的材質,作為修正現代主義公式化的方法,體會所屬地區的傳統和人文關係。
在地建築論的啟蒙
建築學是一門應用和理論兼備的科目,故此提倡學生參與戶外考察, 透過校外的社區連結加強師生合作,此舉布朗仿效了 CIAM Summer School的模式 ,在常規課程以外, 於大嶼山以Country School 的形式設立學系分部, 記錄香港戰後遺跡以及傳統廟宇, 上山下水,目標為完善學系課程, 逐漸累積一套「在地建築論」。觀看國際潮流, CIAM這個短期訓練學校原意鼓勵國際間在職建築師能多參與教學,令青黃不接的業界重新與教育事業結連,培育接班人。課程推動了地區之間的交流, 成員開始走訪世界各地, 輸出系統化和格式化的現代建設和都市規劃,可惜自上而下的急速規劃容易出現沙石, 令很多地方得不到完善的規劃。布朗由此不完全認同CIAM其拓展價值, 並反其道而行關注自身地區, 修正了這個教育概念。
這位被學生戲稱「光頭鬼佬」的初代建築教授, 無論在個人魅力和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然而這股風潮亦需要後繼有人,在他麾下的第一屆畢業生就是承繼了他的領導力, 畢業後迅速在本港及外地發光發熱。此後的文章將會繼續探討幾個布朗規劃的校園建築群、港大建築學生在英屬地區的影響力及布朗為學系爭取英國皇家建築學會認證的艱辛故事...
#布朗教授 #MARS
建築師
香港大學初代建築學總論
在地建築論的引證 文/袁偉然
香港早期現代建築經歷了頗長的摸索階段。從戰時四十年代開始, 建築設計便出現了一段停滯的真空期, 以至戰後初期, 很多設計仍然承襲自三十年代的流行樣式 ,當中不少是由在港外藉建築師以及國內南來的建築師負責主導的住宅、工廠和學校設計。到五十年代初, 建築逐漸出現一種破格調,慢慢地步入以標準化和科學化下為目標的現代主義進程。有趣的是, 這段時期的建築, 在標準的工整設計中掺和着人手鋪砌的飾面處理,流露天然材質之餘,也是對周邊自然環境的配合,絕對稱得上是改朝換代的一種過渡風氣。
布朗教授 R.G.B.(Raymond Gordon Brown)就是在這個轉變中的洪溝引領香港建築開源走向現代主義的擺渡人, 透過培育一班本地學生建立一套屬於香港摩登建築的新語言, 並以自己的作品實驗過渡的進程。 1950年, 香港大學正式舉辦建築課程, 並於翌年成立建築學院, 邀請布朗同時擔任其首任院長及主任, 並在七年任期內見證三屆畢業生, 當中包括港產殿堂級建築師王澤生 (‘55)、李景勳 (‘56) 及 林清和 (‘57)等 。
來自南非,在英期間於建築聯盟學院擔任校長 - 這位外藉主任, 與英國MARS Group 和以Le Corbusier 和Sigfried Giedion 為首的CIAM (現代建築國際會議)關係密切, 其國際化的背景令本地學生與世界的設計規條接軌, 加強學系的認受性之餘 ,間接令此後三十年的香港建築能夠在東南亞如星馬以及馬尼拉等地區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熱帶建築學理論
在50年代初期,剛抵港的布朗對位處亞熱帶地區的香港潮濕氣侯並不習慣, 遂在1951年的建築期刊上發表有關缺乏控制熱帶氣溫和濕度的建築問題。在布朗與一眾建築師的催促下, 尚有帝國體系色彩的英建築界逐漸意識建築師缺乏對熱帶氣候的了解, 令殖民地區及自治領出現通風和衛生問題, 這樣便加速熱帶建築學理論的誕生。1954年, 在倫敦衛生與熱帶學院的協助下, 與布朗同屬MARS Group的Maxwell Fry 便於建築聯盟學院成立了一個熱帶建築部門(Department of Tropical Architecture), 專門研究牆身飾面如何令建築變成懂得呼吸的樓房, 其中就讀會員便是甘洺建築師事務所合夥人郭敦禮。(敦畢業後隨即返回事務所,並於1959年興建了邵氏片場-為本港典型的熱帶建築的例子之一,可惜將在今年完成拆卸)。這時期的香港現代建築除了強調當地氣候的應對策略, 在上世紀中期的自決浪潮下亦隱含建築的本地性和地區的獨特性, 現今看來是一套極具研究價值的本土建築。
布朗把這些理念帶到學系的課程, 並極力抽離時髦的國際現代主義,反而讓首批生長於斯的香港建築學生多探討地區風俗特質以及獨特性, 研究在地建築使用的材質,作為修正現代主義公式化的方法,體會所屬地區的傳統和人文關係。
在地建築論的啟蒙
建築學是一門應用和理論兼備的科目,故此提倡學生參與戶外考察, 透過校外的社區連結加強師生合作,此舉布朗仿效了 CIAM Summer School的模式 ,在常規課程以外, 於大嶼山以Country School 的形式設立學系分部, 記錄香港戰後遺跡以及傳統廟宇, 上山下水,目標為完善學系課程, 逐漸累積一套「在地建築論」。觀看國際潮流, CIAM這個短期訓練學校原意鼓勵國際間在職建築師能多參與教學,令青黃不接的業界重新與教育事業結連,培育接班人。課程推動了地區之間的交流, 成員開始走訪世界各地, 輸出系統化和格式化的現代建設和都市規劃,可惜自上而下的急速規劃容易出現沙石, 令很多地方得不到完善的規劃。布朗由此不完全認同CIAM其拓展價值, 並反其道而行關注自身地區, 修正了這個教育概念。
這位被學生戲稱「光頭鬼佬」的初代建築教授, 無論在個人魅力和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然而這股風潮亦需要後繼有人,在他麾下的第一屆畢業生就是承繼了他的領導力, 畢業後迅速在本港及外地發光發熱。此後的文章將會繼續探討幾個布朗規劃的校園建築群、港大建築學生在英屬地區的影響力及布朗為學系爭取英國皇家建築學會認證的艱辛故事...
#布朗教授 #MARS
建築師
建築師
Filing
Archives &
Architectural
Research

建築師
承接前篇文章,在開始規劃本部大樓不久,布朗Gordon Brown教授便陸續接洽港大校園內的擴建工程,設計了一些教職員宿舍和教學樓,分別為大學道二號、三號的高級職員宿舍以及化學樓。1950至1957年是布朗教授在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創系主任的時期, 與大學之間的合作形同校園發展處的模式,容許以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名義進行設計,但同時亦需要在一間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批核圖則。
以大學道2號為例,亦即是那即將拆卸的粉紅色的前高級教職員宿舍,便是布朗和周耀年李禮之建築師事務所一同設計和建造,於1952年落成。#香港探古 曾為這座建築留下了美麗的筆錄,詳細描述住宅部分所採用的方格通風磚的功用,大樓內富殖民地色彩的主次空間配置,然而我們希望建築拆卸前,為其地面及入口大堂的特色稍作一些補充。
麻石砌成的基座、配以圓形的水泥石柱,承托起上面的住宅部分,是早期現代建築一種處理地面空間的手法。這種名為Pilotis的圓柱,早早已出現在Le Corbusier的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e),隨後亦廣泛應用到50年代英國戰後的房屋計劃,如英國現代建築家Eric Lyons 所設計的Span Estates 建築群。

幼身的圓柱托起了稍稍凸出的屋簷,令整個笨重的建築體量架空起來。上重下輕地保留了地面的開放空間之餘,亦特別適用於潮濕及雨季頻密的地區,令底層的濕氣不易凝聚,保持了空氣流通和乾爽 ,使位處山邊的宿舍能夠隔開與地面的接觸,減少了蛇蟲鼠蟻的來襲。這種令建築懸浮的方式,似乎及後廣泛應用在香港的高樓住宅大廈,把地面保留作停車和入口大堂用途, 如今窩打老道一帶、於六十年代興建的住宅大廈都是採用這個地面空間的處理。
然而,半室內的有蓋地面,就是大樓電梯大堂的一部分,故此地面的物料亦十分講究。一如香港探古所形容,地面選擇了「厚重」的粗糙石面打磨而成的材質,再在大堂入口處拼湊成一個星章形的圖案,旁邊亦擺放著一個用作盆景植物的園池,再配以周邊綠樹成蔭的環境,是我認為在港大裏最靜謐禪思的空間。
大樓的前方是一片綠油油的小斜坡,有一條小徑連接到大學學堂,在不遠的山腳處,從前也有一座梯級建築,名為大學道三號的高級職員宿舍,亦即是現時研究生堂該處。這座建築物不曾找到圖則記錄,偶然間只在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圖像庫偶然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亦屬布朗所設計住宅的一部分。這座建築物造型獨特,亦採用了相類似的手法升高住宅;直角三角形的平面佈局令連貫的露台井然有序地排列著,麻石牆身連綿起伏地隱沒在山林中,顯然布朗教授對戰後早期住宅設計試驗乃是十分大膽的。
數到布朗在校園內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莫過於第一章提及的化學大樓。為取代不敷應用、位於薄扶林道羅富國科學大樓二樓的化學實驗室設備和要求,校方決定把整個學系遷移至本部大樓新翼旁的一座長形新建築- 1990年代命名為許磐卿樓。座落在那塊平坦得綠油油的大草坪,就是港大前輩所提及的 「Chemlawn」, 相信就是50-60年代港大情侶邂逅的「開心公園」。

於1953年落成的大樓,以長方建築體量、遮陽設施和麻石立面、方正的窗框和大幅度懸臂露台再配以纖幼的水泥圓柱,都是匯聚了布朗數個現代建築語言;可是斜屋頂的建築手法,看來少見於布朗的設計影子中,多數用於禮堂及教堂建築;巧合地,大樓和位於中文大學、於1959年間設計的崇基禮拜堂以及土瓜灣的聖公會牧愛堂十分相似,難道又是與周李建築師事務所聯合興建的作品?
化學大樓特別之處,有一個跨度甚大的騎樓正立面,是早期化學系學生拍畢業照的背景。騎樓下的空間很廣闊,跟二號宿舍一樣,在進入室內部分被周邊以麻石牆壁包圍,營造了半室內的空間,並由六根圓柱所支撐著上面的實驗室。其中,立面的欄杆部分凸顯了早期現代建築對於「裝飾藝術」的堅持,50年代初誕生的建築,於維多利亞公園泳池看台以及馳名的皇都戲院,多展現幾何形狀的圖案壁畫或人像雕塑,展現美術運動工藝的前衛感。然而在化學大樓的欄杆上,有一件件三角燒瓶、本生燈、燒杯的剪影等關於化學儀器的簡約線條。在陽光的照射下,投射到在旁的麻石牆,霎時間把布朗特有的建築語言凝聚在一起。
整個建築以橫向延伸的長形佈局與平坦的草地相融, 在外邊躺在草地上有感建築物貼近大地。然而長形走廊是整個大樓的特色,一共連貫數個化學實驗室。牆身所使用的垂直遮陽板塊, 像百葉簾利落地刻畫簡約的氣窗, 更加拉長了建築本身的橫向性,在內裡走廊的感覺彷如層層遞進地引領學生走進課室,這種建築語言隨後在九龍華仁書院的禮堂和其教學樓亦可以看見。
從笨重到輕盈,布朗一直透過架空橫向的方式, 在校園裡的山坡上嘗試與自然景觀互相協調。茂密的樹木有時成為建築物的掩體,從山下看上去,建築物都是像懸浮著,加上麻石的鋪設,強調了與叢林的融和。現代化建築雖然講求效率,但布朗在其建築都是摻和著一個修正概念,把自然納入現代建築的考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