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Instagram
  • Facebook
COVER_PAGE-01.png

繞山而建的懸浮視覺 - 化學大樓和大學道的職員宿舍

在地建築論的引證 文/袁偉然

 

建築師

承接前篇文章,在開始規劃本部大樓不久,布朗Gordon Brown教授便陸續接洽港大校園內的擴建工程,設計了一些教職員宿舍和教學樓,分別為大學道二號、三號的高級職員宿舍以及化學樓。1950至1957年是布朗教授在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創系主任的時期, 與大學之間的合作形同校園發展處的模式,容許以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名義進行設計,但同時亦需要在一間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批核圖則。

以大學道2號為例,亦即是那即將拆卸的粉紅色的前高級教職員宿舍,便是布朗和周耀年李禮之建築師事務所一同設計和建造,於1952年落成。#香港探古 曾為這座建築留下了美麗的筆錄,詳細描述住宅部分所採用的方格通風磚的功用,大樓內富殖民地色彩的主次空間配置,然而我們希望建築拆卸前,為其地面及入口大堂的特色稍作一些補充。

麻石砌成的基座、配以圓形的水泥石柱,承托起上面的住宅部分,是早期現代建築一種處理地面空間的手法。這種名為Pilotis的圓柱,早早已出現在Le Corbusier的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e),隨後亦廣泛應用到50年代英國戰後的房屋計劃,如英國現代建築家Eric Lyons 所設計的Span Estates 建築群。

191053366_10161310660994517_1267278988630216335_n.jpg

幼身的圓柱托起了稍稍凸出的屋簷,令整個笨重的建築體量架空起來。上重下輕地保留了地面的開放空間之餘,亦特別適用於潮濕及雨季頻密的地區,令底層的濕氣不易凝聚,保持了空氣流通和乾爽 ,使位處山邊的宿舍能夠隔開與地面的接觸,減少了蛇蟲鼠蟻的來襲。這種令建築懸浮的方式,似乎及後廣泛應用在香港的高樓住宅大廈,把地面保留作停車和入口大堂用途, 如今窩打老道一帶、於六十年代興建的住宅大廈都是採用這個地面空間的處理。

然而,半室內的有蓋地面,就是大樓電梯大堂的一部分,故此地面的物料亦十分講究。一如香港探古所形容,地面選擇了「厚重」的粗糙石面打磨而成的材質,再在大堂入口處拼湊成一個星章形的圖案,旁邊亦擺放著一個用作盆景植物的園池,再配以周邊綠樹成蔭的環境,是我認為在港大裏最靜謐禪思的空間。

大樓的前方是一片綠油油的小斜坡,有一條小徑連接到大學學堂,在不遠的山腳處,從前也有一座梯級建築,名為大學道三號的高級職員宿舍,亦即是現時研究生堂該處。這座建築物不曾找到圖則記錄,偶然間只在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圖像庫偶然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亦屬布朗所設計住宅的一部分。這座建築物造型獨特,亦採用了相類似的手法升高住宅;直角三角形的平面佈局令連貫的露台井然有序地排列著,麻石牆身連綿起伏地隱沒在山林中,顯然布朗教授對戰後早期住宅設計試驗乃是十分大膽的。

數到布朗在校園內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莫過於第一章提及的化學大樓。為取代不敷應用、位於薄扶林道羅富國科學大樓二樓的化學實驗室設備和要求,校方決定把整個學系遷移至本部大樓新翼旁的一座長形新建築- 1990年代命名為許磐卿樓。座落在那塊平坦得綠油油的大草坪,就是港大前輩所提及的 「Chemlawn」, 相信就是50-60年代港大情侶邂逅的「開心公園」。

191636547_10161310660814517_5270163047372608999_n.jpg

於1953年落成的大樓,以長方建築體量、遮陽設施和麻石立面、方正的窗框和大幅度懸臂露台再配以纖幼的水泥圓柱,都是匯聚了布朗數個現代建築語言;可是斜屋頂的建築手法,看來少見於布朗的設計影子中,多數用於禮堂及教堂建築;巧合地,大樓和位於中文大學、於1959年間設計的崇基禮拜堂以及土瓜灣的聖公會牧愛堂十分相似,難道又是與周李建築師事務所聯合興建的作品?

化學大樓特別之處,有一個跨度甚大的騎樓正立面,是早期化學系學生拍畢業照的背景。騎樓下的空間很廣闊,跟二號宿舍一樣,在進入室內部分被周邊以麻石牆壁包圍,營造了半室內的空間,並由六根圓柱所支撐著上面的實驗室。其中,立面的欄杆部分凸顯了早期現代建築對於「裝飾藝術」的堅持,50年代初誕生的建築,於維多利亞公園泳池看台以及馳名的皇都戲院,多展現幾何形狀的圖案壁畫或人像雕塑,展現美術運動工藝的前衛感。然而在化學大樓的欄杆上,有一件件三角燒瓶、本生燈、燒杯的剪影等關於化學儀器的簡約線條。在陽光的照射下,投射到在旁的麻石牆,霎時間把布朗特有的建築語言凝聚在一起。

整個建築以橫向延伸的長形佈局與平坦的草地相融, 在外邊躺在草地上有感建築物貼近大地。然而長形走廊是整個大樓的特色,一共連貫數個化學實驗室。牆身所使用的垂直遮陽板塊, 像百葉簾利落地刻畫簡約的氣窗, 更加拉長了建築本身的橫向性,在內裡走廊的感覺彷如層層遞進地引領學生走進課室,這種建築語言隨後在九龍華仁書院的禮堂和其教學樓亦可以看見。

從笨重到輕盈,布朗一直透過架空橫向的方式, 在校園裡的山坡上嘗試與自然景觀互相協調。茂密的樹木有時成為建築物的掩體,從山下看上去,建築物都是像懸浮著,加上麻石的鋪設,強調了與叢林的融和。現代化建築雖然講求效率,但布朗在其建築都是摻和著一個修正概念,把自然納入現代建築的考量中。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