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81600698_10225020801523996_5062710048542307425_n.jpg
  • Instagram
  • Facebook

東海與早期崇基校園

新中國下的「他處」

建築師

上兩回我們討論過劍橋及港大,接下來幾篇,我們繼續開拓戰後校園規劃的支線,並把個案討論對象延伸至台灣。

幾年前當筆者還是中大四年級生時,來自台灣的黃聖鈞老師(Patrick) 帶我們到台中東海大學短訪數天。東海校園的佈局及建築深深讓人著迷:綠樹成蔭的文理大道,加上兩旁錯落有序的中式瓦頂建築群,與中大那「粗獷」的百萬大道形成強烈對比。筆者當時的設計課指導老師乙增志(TC) 便提過,東海是貝聿銘筆下作品之一,而中大的規劃他也有「睇過下」。原來貝氏曾經在1966年造訪香港,與當時的總建築師司徙惠一同討論中大的設計。後來一些學者也提到百萬大道旁中國文化研究所的設計,可看到幾分貝氏及Walter Gropius 的影子。

BL_Scan (1)_edited.jpg

貝氏與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最近Patrick 分享了由台灣學者許麗玉的新書《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其中一章提到了東海與早期崇基的關係。自二戰後積極在中國籌備新型基督教大學的美國聯董會(United Board),1949年後失去了大陸的據點下,遂展開「他處計劃」(Elsewhere),以台港兩地為新基地,加上大量南移的知識分子中不乏教授及建築師,他們成為了辦學軟件及硬件需求的及時雨。 貝氏從哈佛畢業後,在Gropius有份創立的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TAC)工作,並在1947年聯合設計了華東聯合大學,成為聯董會的「領導計劃藍圖」(A Pilot Plan)。原本打算在中國大陸落戶的「藍圖」,卻因新中國成立而未有著落,輾轉間催生了東海及崇基的計劃。

聯董會在1954年計劃在台建立東海大學,並邀請貝氏主導校園規劃,貝氏則另邀兩位在TAC工作的陳其寬及張肇康參與詳細設計工作。東海的教學區以文理大道作為主軸,兩端分別為教堂及圖書館,大道的空間配置據說是源自美國大學校園的廣場(Mall)的概念。除了整體佈局外,校園的單體建築設計同樣盡顯三位建築師的功架。除了由貝氏及陳氏操刀,以拋物雙曲面(parabolic double curve)結構而聞名的路思義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 外,由陳,張二人負責的校園主建築群則相對比較含蓄,以傳統中式合院格局為主,但從其量體(volume)的虛實分佈(由陳負責) 到細節處理(由張負責)同樣別出心裁:合院建築裡又分兩類,教學樓格局較嚴謹對稱,圍合結構完整,並以平台相連;較外圍男女生宿舍群則採因地制宜手法,按T及L型排列出不同組合,組成環環相扣的庭園,建築體量(volume)隱藏在緩緩而上的山坡裡。兩者同樣用上清水混凝土取代傳統中式木結構,但框架內的牆體物料則保留中式風格,以紅磚牆材及石材配搭,並以瓦頂為蓬。

從文理大道一段而言,東海的佈局無疑讓人想起中大百萬大道,當中百萬大道又以Mall 為英文翻譯,更顯示兩者在空間上概念相似。不過從歷史脈胳,建築群與地埋環境的協調上看,陳、張筆下的東海建築群更讓筆者想起范文照設計、五十年代的崇基學院——同樣秉承中國基督教大學的精神,在新中國成立下落戶香港,並得到聯董會財政上支持以在馬料水建立永久校舍。縱然崇基校園圍繞未圓湖發展,未有出現強烈的軸線,但崇基與東海校園設計同樣呼應了地基地地勢及優美的自然環境。

據顧大慶(Gu)《崇基早期校園建築》一書提到,早期崇基的校園設計指引強調,校園主體應為「簡潔的一層建築,分佈在山坡上,掩藏在樹叢中,以小徑相連,而不是那種奪目的學術機構建築的格局」,並詳細說明建築應如何利用山勢,隱藏體量在山坡上,讓建築群融入地境——其中的佼佼者是由七座教學樓組成的合園建築群。從平面看它們是相互依附的合院,從立面看,它們卻以「橫、豎、橫」低至高序列於山坡上,消弭了龐大的建築群體量。至於建築單體的設計,同樣充滿著中式建築在現代主義下的演繹,如磚牆及石牆,斜頂及中式迴紋圖案的線腳處理。Gu認為這些表達手法相當含蓄,相對東海而言更是認證了他的說法。可惜隨著1963年崇基併入中大,崇基校園佈局除著書院的角色轉變而出現不少變化。大學行政歸一下,重心逐漸遷移至今天的本部校園(百萬大道),加上學生人數上升,不少50年代的建築物難逃拆卸命運。當中最為人惋惜的是七組教學樓建築群完全被取締,變成樓高十層,如今被稱為「三兄弟」的教學樓。

除了零星建築物如宿舍,教堂及圖書館得以留下外,崇基獨有的面貌已所剩無幾,如今為人熟知的中大印象,大多是司徒惠筆下六十年代的混凝土建築。筆者就此與東海一名朋友討論,他驚訝早期崇基與東海風貌如此相似之餘,又說印象中東海自建校以來並未有拆過一幢建築,原因是「當初校地劃太大」。其實這邊的中大佔地也不遑多讓(134公頃,香港所有大專院校相加也沒有這個數字),可惜崇基卻命運迥異,未圓湖旁的天際線近年更被新建築所破壞,除了「三兄弟」外,樓高十多層康本國際學術園(YIA)更是大煞風景。

自由中國的據點

東海與中大,除了成為當年基督大學在自由中國的據點之餘,它們也造就了一班國內留美建築師散落在邊陲的台港,實踐他們「西學中用」的建築理念,相對於港大早期充滿殖民地風格的校園而言,又是另一番風景。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主要人物如貝,陳,張及范,其他的留美華人建築師亦與兩校的建設有過淵源——基泰工程司(又名關朱楊)的朱彬便曾受邀遞交中大校園規劃大綱,惜不敵范的方案而落空;同為合伙人的關頌聲則跑到台灣,應徵繪製東海施工圖,惜因薪酬太高而同樣落選;關頌聲的堂弟關永康亦曾有機會接續范文照在崇基的工程,可惜學校在他與周李之間,選擇了後者。

戰後落戶台港兩地的華人建築師中,奔走兩地的例子不多,像基泰的關頌聲及朱彬,便各自在台港以同一公司名義紮根,但總也有零星例子——以上不斷提到的張肇康,在八十年代來港執業,並到港大任教了一段時間。張氏無緣到中大任教,但他的兩位門生後來成為了中大建築系的初代教授,其中的鄭炳鴻建築師更為他撰寫了《從流離到歸屬:張肇康四段文化光譜》,而另一位正是筆者開段提到的TC。

當年參觀東海只是走馬看花,不少細節還是要翻看資料才記起,但TC 帶著筆者等一行人參觀張氏的衛理會館,並雀躍地分享張的故事,至今回看仍然教人津津樂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