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Instagram
  • Facebook
173736617_10224908498476490_1122811089940738114_n.jpg

劍橋大學摩登浪潮

戰後建築師與他們的產地 文/陳卓喬

 

開始之前想分享以不列顛節作為起點的緣由,與今天的內容也有一點關係。

上年九月筆者在《星期日生活》看過曾曉玲及黃宇軒與建築署溫灼均建築師的訪談,筆者當時正在研究沙田的建築,得知車公廟體育館出自溫氏,加上他在劍橋的背景,便冒昧相約訪談。約一小時的對話中,溫氏把當年劍橋建築系的經歷娓娓道來,讓筆者初次接觸了不列顛節與倫敦市議會(LCC)建築部的歷史,以及公僕建築師Leslie Martin,Colin St. John (又名Sandy) Wilson 等人與劍橋建築系的淵源。萬萬沒想到該席話後來成為了書寫戰後建築的起點。

大學建築系作為未來建築師搖籃,學院的指導思想足以影響往後幾十年的城市面貌,因此當我們在研究城市建築形式的演變時,可以追溯至建築師與他們的「產地」,就如溫氏與筆者的訪談中,他也提到幾位老師對他的影響(其中Sandy Wilson 正是他在學時的系主任)。先前的文章花了不少篇幅介紹的倫敦節日音樂廳及香港大會堂,當中略有提到曾參與設計的建築師Leslie MartinGordon Brown (負責大會堂第一稿)分別也擔任過劍橋及港大建築系系主任。接下來兩篇我們將承接這個線索,討論大學建築系如何把戰後摩登帶入校園。

建築師

倫敦市議會(LCC)建築部與Leslie Martin

說起劍橋,或許大家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其中世紀的面貌,但在康河主建築群內外,其實也隱藏了不少戰後現代主義建築。它們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大量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LCC 總建築師Leslie Martin 在1956年成為了建築系系主任。Martin 把當時不少略有名氣的LCC 建築師帶來校園執教及參與校園設計,其中在劍橋畢業的Sandy Wilson,加入LCC 不久後便跟隨了Martin 的步伐回到母校,隨即設計了建築系新翼,在1958年落成,更邀得柯比意前來開幕。雖有指柯比意不太滿意這幢聲稱受他啟發的設計,但它卻為戰後在劍橋的摩登浪潮展開了序章。在1956-1972的十六年間,學校便出現了28幢戰後現代建築群。

Leslie Martin 自己的作品為例,當中最為人討論的,是1962年落成,隸屬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的Harvey Court學生宿舍,Martin, Wilson 草擬大綱後,便交另一LCC 建築師Peter Hodgkinson 深化設計。Harvey Court 作為住宅類建築,它的退台式設計,有蓋連廊及分散垂直動線的建築語言,後來被MartinHodgkinson 繼續應用在倫敦公共房屋上,並設計了1972年落成、位於倫敦Russell Square旁的Brunswick Centre

至於從校園建築而言,Harvey Court 的意義更為深遠,它體現了 Martin 在 ‘The Collegiate Plan’ 中提出的觀點——劍橋不同時期的學院建築,雖然風格上有所不同,但格局均以閉合的合院形態為主,形塑了鮮明的學院社群,不同大小的合院隨著發展需要而有序地擴展。 Martin 在位期間到不同學院及學系建築委員會出任顧問,使後來不少新建築能在Martin 及Harvey Court 的設計基礎上拓展。戰後如雨後春荀般出現的新書院如Chruchill (1958),Wolfson (1965), Robinson College (1977)等也是在這時期出現,造就了一批現代主義學院建築群。即使是傳統學院如Trinity ,King’s, St John’s 等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擴建間亦出現了不少戰後現代建築,如Denys LasdunChrist CollegeNew Court。劍橋校內的這些新建設與原來的中世紀建築風格大相逕庭,不過由於它們不少躲在面向街道的舊建築背後,加上新書院位置偏遠,因此在市中心不易發現它們的蹤跡。

劍橋大學校園歷史系圖書館

另外比較特別的例子有 1968年落成歷史系圖書館(Faculty of History Library)由LCC 的兩位James: Stirling and Gowan共同設計,它後來與李斯特大學工程大樓(Leicester University Engineering Building) 同樣成為了後現代建築的經典範例,不過在用家角度而言卻不太受歡迎。温氏便曾指出,偌大的側身玻璃幕牆令閱讀大堂在夏天成為温室,冬天則不能恆温,圖書館建成以來更飽受漏水問題困擾。而過度使用玻璃亦讓他反思盛行玻璃盒子設計。綜觀而言,就如歷史系圖書館一樣,戰後摩登劍橋的浪潮毁譽參半:從現代主義建築實踐而言無疑是提供了不少寶貴案例,但對學生及遊人來說,這群戰後建築也許不會是他們心目中嚮往的劍橋校園。

雖然Leslie Martin 在1972 年離任,但他在英國現代建築的地位及其哲學,在往後兩個世紀繼續影響著劍橋,除了開首提到他在LCC的門生Sandy Wilson 後來成為繼任的建築系主任,Martin 時代奠下的教學及研究分支延續至今。Martin的另一個創舉,是在上任後4年,旋即為學系在1960年取得皇家建築師學會認證(RIBA Accreditation)。劍橋建築系雖然在1912年成立,但戰前的建築系與現代主義談不上邊,Martin 的到來為建築系帶來徹底的改革,加上其人脈,使建築系迅速得到業界認同。

同樣發生在50年代,年輕的港大建築系與一班初生之犢在布朗教授(Gordon Brown) 的帶領下,也在為得到RIBA 認證而努力。布朗教授在港麾下的第一屆畢業生,後來相繼投身公共及私人領域,成就不少經典案例,我們下回再談。

#溫灼均 #LeslieMartin #JamesStirling

bottom of page